
本报记者 丁白玉
2014年,家住岳塘区板塘乡五一村的唐玉红和15位亲人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北京。登长城、游故宫、看升旗,向无比敬爱的毛主席遗体献上鲜花,这让唐玉红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。回到家,他花了1个月时间写下了北京之行《七字句》。也正是从那时开始,他决定用文字记录下一家五代人的故事,希望通过家史传承家风家训,让家族精神源远流长,以此教育后人。
这一年,是唐玉红父亲唐学山100周岁诞辰,而唐玉红也已61岁。虽然只念过两年零一个月书,但下定决心的唐玉红从学拼音开始,始终坚持笔耕不辍,写下了近15万字的家史,并取名为《纪念唐学山百周年和五代人》。在2022年市纪委监委、市妇联联合开展的“传清廉家教·扬清廉家风·建清廉家庭”作品征集活动中,这部手写的家史在197件作品中脱颖而出,荣获特等奖。
“勤俭节约,艰苦朴素,爱国爱家爱人民,就是我们唐氏家族历经五代人形成的家风家训。”唐玉红说,家风家训的形成主要源于祖父及父亲两代人的言传身教,特别是父亲唐学山,无论是参军打仗时期,还是回到家乡后,都是出了名的好人。这给他及后代带来了深远的影响。
唐玉红在家史中记载,父亲唐学山老实忠厚,始终热爱祖国、忠于人民。他参军10多年,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要参军时,他朴素且坚定地回答:“现在日本鬼子侵略我东北三省,那里的人正在受苦受难,为了解救灾难中的人民,所以我报名参军!”当有战友牺牲后,他又把战友的孩子当作亲生儿子来照顾和培养。战争胜利后回到家乡,一家人日子过得特别艰难,唐学山却总是“有米饭给别人家吃,宁可自己饿肚子,也要帮助别人渡过难关”。
“他在部队这么多年,早已养成了宁可牺牲自己也要顾全他人的习惯。”唐玉红说,在最困难的时候,父亲的做法一度让家人难以理解。但随着年龄增长,他慢慢读懂了父亲。在父亲的引导下,小小年纪的他也会跑去帮助五保户挑水、砍柴;成年后,作为生产队队长,他总是以群众利益为重;现在,尽管已年逾古稀,但亲邻只要有什么事情,他都会去帮忙。而大儿子唐辉还在小学期间,就曾奋不顾身救起过落水的同伴。
“勤俭节约、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不管有钱没钱,都必须一代一代传下去。”唐玉红总是说,现在生活条件好了,但好的传统不能丢。唐老生活简单朴素,老伴陪嫁时的一床毯子,老两口始终舍不得扔掉,一直用到现在。平常,他也是粗茶淡饭,并且不顾年岁已高坚持自己种菜。《纪念唐学山百周年和五代人》手稿,他修修改改共誊写了四五遍。为了节约费用,他最开始用的是人家不要的旧报纸,后来又将家门口复印店废弃的打印纸收集起来作稿纸。
不仅如此,《纪念唐学山百周年和五代人》的出炉,也是十分不易。由于文化程度不高,唐玉红从向身边人学拼音开始,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。然后再向人请教或查字典,填上汉字。六年的坚持,让孩子们特别感动。大儿媳潘湘姿说:“在公公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坚持的力量。一个人想干成一件事,只有下定决心、不怕困难,持之以恒、用心去做,才有可能取得成功!”
“孩子们都有出息,日子越来越好了!”唐玉红老人对现在的美好生活充满感恩。他总是教育孩子们,既要经营好小家,也要建设好大家。让他特别欣慰的是,两个儿子和儿媳都有自己的事业。大儿子唐辉开办了企业,多的时候有200多人就业;小儿子唐双已申请专利8项,被评为“浦东工匠”。孙辈们也乖巧听话,从小就树立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。
“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”唐玉红坦言,写下这部家史,就是希望孩子们在成长路上能够时不时翻翻,从中汲取精神养分,用实际行动让家族兴旺发达,为国为民贡献更多力量。
巾帼心向党 奋斗新征程
责编:周冠成
来源:湘潭日报
“我爱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记忆”文化打卡点:法华山
“我爱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记忆”文化打卡点:山市晴岚
“我爱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记忆”文化打卡点:昭潭
“我”和岳塘的故事|蔡蔡和大乔:返乡青年 逐梦“绿心”沃野
“我”和岳塘的故事|朱大可:深耕岳塘 开拓创新 成就电气“小巨人”
岳塘区“我爱湘潭我的家”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活动暨“活力湘潭 快乐走娃”活动启动
文旅新区 多彩岳塘丨在七星桃花源遇见“世外桃源”
我爱湘潭我的家|岳塘区:欢天喜地闹元宵
下载APP
分享到